【趣谈】古人为什么特别能喝酒,其实酒量一般般 发布者: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18/3/8 16:49:46 浏览961次 |
酒 武松喝完十八碗酒,照样上井冈山打虎
李白喝完一斗酒,提笔写锦绣诗篇
樊哙鸿门宴上立饮斗卮酒,还能再喝
王绩号称斗酒博士,每天都喝一斗酒
每当看到这些,你是不是为古人的酒量感到震惊。
总之,古人在现代人眼中可谓“无酒不欢”,个个海量不凡。 那么问题来了,古人为什么“千杯不倒”?
是古人的体质比现代人好吗?
其实除去古人在文学方面惯用夸张手法外,主要是古时候的酒压根不能与现代的酒并提。 ![]() 古代的酒度数低 这是古人千杯不倒的主要奥秘。
古代的酒主要用糯米酿造,酿造工艺简单,味道香甜,乙醇含量很少。
很多古人爱喝酒,更多的是将酒当做一种解渴的饮料。 元代以前,中国的酒主要是发酵酒,度数最多不超过二十,大多数在十度以下。
宋代以后,酒的度数才高了一点点,注意只是高了一点点而已。 这种酒拿到现在就是没喝过酒的女孩子也能豪气的“一饮三百杯”吧,而且味道香甜,想必会被很多女孩子狂热喜爱呢。 ![]() 古代的度量衡与现代不同 古代的度量衡与现代标准完全不一样。
比如西汉的1升相当于现代的0.3升,东汉的1升不足现代的0.2升,唐朝的1升相当于现代的0.6升。
按现在的单位换算,古代动辄千杯的大汉酒量看起来也就正常水平。 ![]() 古人喝酒时间长 古人生活节奏慢,消遣方式也相对单调,兴起了约一帮朋友慢慢喝,优哉优哉,反正也不忙,动辄喝一晚,这一晚上喝的酒加起来当然多了。 ![]() 古代文学惯用夸张的写作手法 这一点福哥在前文中提到过了,也是很多人知道的一个原因。
古人写文章喜欢用夸张的写作手法,看看“怒发冲冠”、“千钧一发”这些词就明白了。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,随着社会的进步,历史的流动,酿酒技术也与日俱臻。
中国人对酒拥有很强的情感,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酒的故事流传下来的原因。 ↑↑↑点击图片查看招商详情↑↑↑ |